如何滋养亲密关系?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,这里我有个问题,想问问大家,你们有没有这种心理?想要依恋对方,又害怕没有依恋,同时又害怕过度的依恋...有这样的心理其实也正常,因为这正是亲密关系中的两难。
与人的情感连接,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。在面对风暴时,有一个人站在身边与你共进退,和一个人面对时的感觉完全不同。很多人之所以害怕亲密关系,是因为害怕被抛弃或者被吞噬。
所有的爱情关系,都是亲子关系。我们在童年没有获得的满足,都希望能在另一半身上得到满足。一个人在匮乏和危险的时候,就像回到小时候,需要对方的注意力和关心。当对方给予一点关心,就像对方扮演了慈父或慈母,我们会身不由己爱上ta,当然,这更可能是假象。当我们寄希望于他人,无法自己满足自己需求时,会期待对方是无所不能的神,满足我们所有需求。但我们也都很清楚,没有人能做到,即使神也不行。所以,亲密关系往往非常脆弱。
在亲密关系中,有四种依恋形式:回避型、焦虑型、紊乱型和安全型。
1、回避型人格:喜欢跟机器在一起(如电脑/手机),不喜欢跟人在一起。在他们的幼年时,自己的正向需求,没有从养育者身上得到满足,所以转而向不会拒绝自己的机器求满足。
2、焦虑型人格:因为太迫切建立情感连接,导致很难真正建立情感连接。总需要对方帮自己解决问题,或要求对方使自己完整,对伴侣期待过高。俗称很作很黏人很妒忌,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。这导致虽然极度缺乏安全感,却总将对方推离自己。
3、紊乱型:最痛苦的一种类型。会被对方吸引,又怕被伤害,很难保持长期健康的亲密关系。尽管有难以控制的情感需求,却倾向于回避自己的感觉,因为怕被恋人伤害。这也与婴儿期养育者没有以适当的方式照顾紧密相关。
4、安全型:在关系中,自己的需求能够自给自足,能够给对方空间;有边界,也不怕被对方吞噬。这是最健康的一种依恋关系:在有自我的情况下,与他人连接;在能满足自我的情况下,去满足他人,也能坦然向爱人提需求。
研究表明,基因是控制我们一生的因素,非常先天。但周围的环境,却能控制哪些基因可以发展出来,哪些基因不发展出来。也就是,我们能通过后天的学习,影响自己的基因如何表现。这不是一件很励志很美的事情么?
如果你已经发现自己不是安全型的依恋人格,那么后天依然可以通过重新养育自己的方式,发展出这种健康的依恋形态。带着爱自己,觉察自己,对自己有耐心的态度,与他人连接,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美好的亲密关系,愿我们常在宠爱中被滋养。